东安:竹间茶产业蹚出深山“致富路”
编辑:admin 日期:2025-07-15 21:49:30 / 人气: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舜皇山的云雾,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塘家村大龙江工区的万亩茶山便苏醒了。翠绿茶垄如大地的翡翠指纹,与漫山湘竹缠绵交织,晨雾在枝叶间流转,恰似仙女遗落的轻纱、又像大海翻涌的珍珠,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茶竹共生”水墨长卷。竹间茶产业在塘家村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共同绘就出一幅“宜居宜业、生态优美、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正舒展开来。
塘家村是2023年全省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深藏在舜皇山腹地的塘家村大龙江工区茶山,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茶园秘境。海拔800多米的山巅,年均200多天云雾缭绕,昼夜温差达10摄氏度以上,土壤中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天时地利”,形成竹间生茶、茶拥竹翠的独特生态景观,也造就了湖南老字号“舜德红”竹间茶。
“竹间茶是野生茶,不施肥、不打药、原生态、纯天然、零污染,其手工传统制茶技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据茶山非遗工作坊负责人唐立业介绍,“目前,塘家村大龙江工区茶山上,有2.54万余亩野生竹间茶依山就势与湘妃竹共生共长。”
近年来,塘家村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党建红”与“产业绿”深度融合,依托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打造集“采茶、制茶、品茶、研学、康养”于一体的茶旅综合体。2022年,茶山非遗工作坊被列为东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党建的引领下,塘家村深入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划分党员责任区,构建起“党员干部包片联户”的治理体系。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化身茶产业“服务员”,从茶叶种植技术指导到加工设备升级,从市场销售渠道拓展到品牌建设谋划,全链条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村党支部定期召开“茶产业发展屋场会”,组织党员、村民代表、茶企负责人共商大计,让产业发展路径在集思广益中愈发清晰。
与此同时,塘家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整合分散的茶园资源,实现规模化种植。引进龙头茶企,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该村还组织党员、茶农代表赴浙江安吉、福建武夷山等茶产业高地“取经”,实地学习生态茶园管理、茶旅融合运营等先进模式,让“他山之石”化作发展动能。截至目前,邀请20余批次茶叶专家驻点开展全流程培训,从茶树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到标准化采摘、精制茶工艺,累计培训茶农800余人次,培育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茶农队伍,为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以茶为媒,以茶兴业,发展茶旅经济,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塘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刚说。
在竹间茶产业的带动下,塘家村香米、蜂蜜等特色农业协同发展,430亩梯田香米年产达50万斤。如今,塘家村已初步形成以茶叶、香米特色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达25万余元,182户村民户均增收8000余元,截至2024年底,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余人次。
从“支部引领”到“群众参与”,从“技术赋能”到“业态创新”,塘家村的实践印证着“党建红”与“产业绿”的深度融合。随着茶旅综合体项目的稳步推进,这个深山茶村正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心骨”,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阔步前行,让茶香更浓、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上一篇:Labubu造型蛋糕最高卖到千元 律师:侵权了!下一篇: 返回列表